环境与职业医学

邹平医学隔离观察点建设一线的顶梁柱们 昼夜奋

来源:环境与职业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4月11日 03:08:5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韩涛 见习记者 高玉莹

2022年3月,面对错综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按照邹平市委、市政府“紧急建设一批医学隔离观察点”的统一安排部署,由邹平住建局牵头建设,邹平市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邹平市代建建设有限公司主动请缨,率先出征,克服重重困难,赶工期报进度,确保医学隔离观察点按时启用。他们没有怨言,收拾行李便奔赴一线,他们中有党员、有干部,也有一线的一般同志,他们主动担当,逆风前行,展现了住建的担当。

身体力行 诠释“主心骨”的责任与担当

王超是邹平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服务中心主任,作为一名邹平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老兵、拥有30年党龄的党员,多年来他凭借专业、娴熟的业务能力,在领域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自接到建设医学隔离观察点紧急任务后,王超迅速从家中赶往建设现场,面对年久失修,部分门窗、墙面、水、电破损严重的魏棉园区老宿舍楼,在短时间内改造成符合要求的医学隔离观察点难度非常大,他会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宿舍区重点部位进行逐一核对、分析、研究,在短时间内会同专家制定了施工方案。

13天的昼夜奋战,数不清的现场指导,因为紧张、快节奏、超强度的工作方式,往往工作起来,半天也喝不上一瓶水,加上现场嘈杂的声音不得不提高嗓门来安排工作,王超的嗓子都喊哑了,平时大嗓门的他,喉咙一度发不出声来。

作为驻扎一线的领导干部,王超带病上阵的工作作风,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1号楼我去统计”“我去协调设备安装”……整个团队战斗力空前高涨。作为团队的老大哥,在片刻的休息间隙,常常与一线的年轻同志谈心交流,缓解大家的压力。

项目的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吃饭的时间往往不能够固定,现场没有餐桌,王超便带领团队在铲车上就餐,有时因为现场指导解决问题,往往吃饭没有正点,吃饭时饭菜早已凉透了,他也顾不上那么多,扒拉两口,继续工作。

到了晚上,他总是最后一批离开施工现场;凌晨,在现场一盯就是好几个小时,十几天来,这种状态已经成了日常。

阶段性目标已经完成,这位今年已经51岁的“老同志”依然奋战在一线,用他高超的职业素养、无私的奉献精神,身体力行诠释着“主心骨”“压舱石”的榜样和责任,诠释邹平住建人的担当。

坚守初心 发扬“螺丝钉”精神

自3月13日邹平市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福啸接到建设改造医学隔离观察点任务后,便立即赶赴码头某医学隔离观察点现场,凭借多年经验,迅速开展工作。刘福啸思路清晰,迅速联系山东齐星建筑有限公司、邹平市第二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等施工单位,短时间内,定制施工方案,由于在疫情期间项目的人员、材料、设备等资源组织调配难度极大,但是他还是协调组织近三百名施工人员参与施工。

从3月13日入住邹平市码头工地至17日医护人员入住交接、17日转战方舱医学隔离观察点到26日医护人员入住交接、进入4月还在现场主持两个项目后续维修运行……刘福啸已经17天未回过家。施工现场生活条件较艰苦,他一直强调不搞特殊,要求饭菜第一时间给一线工人先拿先吃,集团管理人员不够的话就一起烧水吃泡面。看到集团一线的管理人员没日没夜工作、非常劳累的状况下,刘福啸主动让一线的同志们休息,自己亲自上阵,亲自指挥……

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材料、特殊机械设备进场等面临各种困难,刘福啸第一时间介入协调,制定方案,协调各方面,想尽各种办法保证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机械设备的正常进场。

因任务紧急未带保暖衣物,期间夜间气温极低,为了不耽误进度,刘福啸经常顾不上更换衣物,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凌晨的寒风中指挥建设……

作为项目管理的负责人,在此期间,刘福啸24小时不离工地一步,手机电话一天近百通,微信工作群声音不断响起……昼夜进行现场施工人员和物料的协调,由于长时间的熬夜加班,两眼一直在充血状态,布满血丝,但是50岁的他精神上从不懈怠,一直给一线年轻的管理人员带头打气,他顾全大局,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充分发扬着党员的“螺丝钉”精神,努力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上一篇:最新发布|中国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
下一篇:全省唯一获批医学类国控专业,泰山护理职业学